3 桂花雨
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新村小学 旷志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主次,能说出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但是他们很难对语言文字形成丰富的想象,也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细读文本,字里行间其实带有作者自身特有的创作背景和强烈的个人情感,那份如丝如雨的思乡情怀对于没有远离故土的十岁孩子来说自然有难度,因此,设计将努力遵循语文教学的本质,贴近文本语言文字,并高度尊重儿童自身体验,依据其身心特点、学习能力而设计教学。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主次,能说出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 诗歌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 欣赏《咏桂诗》。(2分钟)
师:课前,我们来欣赏一首小诗。请大家齐读。《咏桂》由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他说,桂花树不是人间的树,而是从月宫移来的,因为它的香气是发自天上,所以漫山遍野飘香。这是古代人眼中的桂花,那现代散文作家琦君心中的桂花又是什么样的呢?
2.点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跟随琦君,走进她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3.复习作者爱桂花的原因。(1分钟)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作者为什么最喜欢桂花呢?(预设:香气迷人)(板书:爱桂花——香气迷人)
4.过渡。
师:桂花不仅香气迷人, 更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 去感受一下“摇花乐”。
二、 用心品味“摇花乐”(14分钟)
1、感悟作者摇花前的心情。(3分钟)
(1)师: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
(2)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一找能够表现作者摇花前心情的句子。(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3)师:这句话中哪些词特别吸引你?(预设:大事、总是缠着)
a.同学们,在你们心中什么样的事才算“大事”呢?(可见“摇桂花”在我心中分量不轻啊!)
b.作者只催了一声吗?
c.“总是缠着”说明多次缠着母亲问。
(4)情境对话,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
师:早晨起床后,“我”一抬头看到盛开的桂花,就问——
生:(第一大组齐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中午放学后,“我”一进门又看到了盛开的桂花,便问——
生:(第二大组齐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师:晚上“我”枕着桂花的香味入眠时,又一次询问——
生:(第三大组齐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无论是看到、闻到,还是想到桂花,“我”都会问——
生:(第四大组齐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5)师总结:真的是没完没了,可以看出,作者——(学生接)迫不及待想要摇桂花了。
2、为什么要提前摇桂花呢?(2分钟)
(课件出示:母亲一看天空布满阴云, 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人提前摇桂花。)
师:读读这句话, 为什么要提前摇呢? (预设:要刮大风、下大雨了)师:着什么急呀?等下过雨以后再摇, 不行吗? (指名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课文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课件出示: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差多了。)
师评价:你还能联系前文, 真会读书!读书就要这样, 读前想后, 读后想前,前后连贯起来读!
3、体验“摇桂花”。(2分钟)
师:小琦君终于盼来了“摇桂花”。(板书:摇桂花)
(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预设:兴高采烈、兴致勃勃、不亦乐乎)(板书:快乐、激动)
我们加上动作、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做出“抱”和“摇”的动作)
4、师生对话,体验情感。(配乐)(3分钟)
(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脖子里,你的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多快乐啊!)
(2)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5、快乐齐读。(1分钟)
(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6、讲解“比喻”修辞手法。(3分钟)
师:请同学们看到最后一句“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将什么比作什么?(预设:比喻,将摇落的桂花比作雨点。)
师:老师先把句子补充完整。(课件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你能够仿照例子写一写吗?
例句:老师温和的目光真像风,好暖的风啊!
老师严厉的斥责真像雪,好冷的雪啊!
大象的耳朵真像扇子,好大的扇子啊!
平静的湖水真像一面镜子,好光滑的镜子啊!
辽阔的草原真像一张地毯,好美丽的地毯啊!
真像 , !
三、领悟感受思乡情(10分钟)
1.分析两处桂花树数量,为下文做铺垫。(2分钟)
师:后来, 作者全家离开家乡, 搬到了杭州。(课件出示课文原文) 请所有男生齐读。
师:两处的桂花树数量一样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杭州:全是桂花树,数量很多;家乡:院子里,少数几棵)
师:哪里的香味更浓郁呢?(杭州:香飘十里)
2.杭州桂花对比家乡桂花。(4分钟)
师:可是,母亲还是说它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为什么呢?同桌互相讨论。
师总结:首先,杭州和家乡的桂花都非常的香(共同点:香),但是它所寄托的情感不同。家乡的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欢乐, 给全家带来丰收的喜悦, 让全村人品尝了劳动成果(不同点:摇花的乐趣、丰收的喜悦、分享的快乐)……所有这些, 杭州的桂花怎么比得上?
3.情感升华。(1分钟)
师:从这里,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情怀?(预设:思念家乡)
师:让我们带着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再来读一读母亲的话吧!请所有女生齐读。
2.想象说话。(1分钟)
师:请你们学学母亲, 来夸一夸我们的家乡!
如果我说:“这里的水真甜啊!”
母亲会说:“_____ _____________”
如果我说:“这里的景色真美啊!”
母亲会说:“_______ _____________”
3.巧思填词。(2分钟)
师:我还想起一句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虽然是同一轮圆月,我们却感觉还是家乡的更明亮一些。
请同学们都来尝试着填一填。(出示,指名说)
例:月是故乡( 明 );
水是故乡( 甜 );
人是故乡( 亲 );
桂是故乡( 香 )。
四、讲解写作手法,抒写童年(6分钟)
1.讲解写作方法(1分钟)
本文采用的是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
作者把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寄托在自己和母亲最喜欢的桂花这一典型的景物上。
2.小练笔*(5分钟)
师: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我们的童年也是充满欢声笑语的。请你们学习本文写法,写一写你童年难以忘怀的人或事。
如何抓典型事物进行抒情呢?要先思考,比如:你最喜欢家乡的什么,什么是你最难忘的,可以是人、可以是事、也可以是物,特别要强调的是,所选的事物一定是给你带来很多快乐或难忘回忆的。
五、归纳主题(2分钟)
师:通过学习《桂花雨》这篇课文,同学们能从中感悟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预设:热爱故乡、思念家乡)(板书:思桂花)
师总结:课文通过描写“我”儿时在家乡帮大人摇桂花的美好回忆,抒发了对家乡无比思念、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板书:思念、热爱)
六、拓展延伸(1分钟)
师:同学们,老师还要向你们推荐琦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和《家乡味》,这两篇都是写情文章,同样表达了她对故乡、对亲友的思念。希望你们可以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七、总结(1分钟)
师:阵阵桂花雨,片片思乡情。那桂花,是美丽的景色,是童年的象征,更是思乡之人的情感寄托。愿我们同学像作者一样,长大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快乐的童年和美丽的家乡。